貴州赫章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用生動的實踐,在烏蒙山區這片被外界視為“不適宜人居”的土地上創造了奇跡,詮釋了一個基層黨員幹部的使命與擔當。如今,“艱苦奮鬥、無私奉獻、愚公移山、改變面貌、造福子孫”的“文朝榮精神”,正在成為貴州全省上下加快發展、後發趕超的力量源泉。
  村裡破天荒出了大學生
  走進海雀村,海雀小學格外醒目:漂亮的三層建築樓,標準的籃球場,寬敞的學生食堂,良好的教學資源在這裡匯聚,每間教室都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,159個本村和外村的孩子在這裡快樂地學習。
  過去海雀窮,窮在惡劣的環境,更窮在教育。1985年,海雀村只有5個“讀書人”,且沒有一個小學畢業。文朝榮小學三年級的“文憑”,是當時村裡的最高學歷,他也因此成為村裡第一個會計。
  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,是文朝榮平生最大的心愿。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會上,文朝榮動情地對大家說:“現在最緊要的,就是好好為我們村的娃娃蓋一所學校,不能再讓他們像我們這一代一樣睜眼瞎,進城連個廁所都找不到。”
  有錢的捐錢,有材料的捐材料。文朝榮向村民倡議並帶頭捐出了家裡的全部積蓄168元。文朝榮的兒子文正友對記者說,“當初那168元錢,是我父親瞞著母親把家裡的牛賣了得的錢。”
  一個多月後,一所簡易的土牆學校建好,村裡的孩子實現就近入學。2006年,台盟中央將海雀村作為幫扶聯繫點。在政府的支持下,海雀村興建了一所全新小學,辦學能力從3個年級增加到6個年級。2005年起,全村學齡兒童入學率始終保持100%。
  學生王光全和王光祥曾經因為家庭特別貧困,面臨退學。文朝榮找到他們的父母,反覆動員勸說讓孩子多讀書,還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擠出一部分錢,定期資助這兩個孩子。2009年,王光全和王光祥雙雙考上大學,海雀村破天荒出了大學生。錄取通知書到達的那天,全村上下一片歡騰。文朝榮難掩心中的喜悅,在村民大會上說:“真是連做夢都沒想到,我們海雀村也出大學生了啊。”
  深深的群眾情懷
  海雀村一些年長的人至今還記得,老支書文朝榮4次把救濟糧讓給困難群眾的情形。
  1985年海雀村連續遭受冰雹、低溫等災害襲擊,村民生活十分困難。春節來臨,政府給村民下撥救濟糧,按困難程度,文朝榮能分得一些,但他卻讓出了救濟糧指標。他對大伙說,“作為一個村支書,遇到困難首先應該自己解決,救濟糧要考慮更困難的群眾”。青黃不接時,文朝榮又讓出救濟糧指標和平價返銷糧指標。為了養活一家老小,他咬牙賣掉耕牛,想法湊錢買糧食。
  文正友說,當時很多親戚不理解他,說他“救濟糧、棉花款都不會往自家弄點,當了村支書,什麼好處都沒有”。現在自己當了村委會主任,更能理解父親“公正無私,清清白白,村民才會信服”的教誨。
  “現在流行講家風,父親也給我們這個農村家庭留下了朴素的家風。”文正友說,做事公正無私,做人清清白白,父親一輩子這樣做,告誡後代也要這樣做。
  前幾年文正友花7萬元買了一輛皮卡車,文朝榮擔心他挪用了公款,告誡他“我當了幾十年村支書,做事光明磊落,沒有留下一點扯不清的賬,你不要讓老百姓看不起你”。直到文正友保證買車錢是自己多年的積蓄,文朝榮才放心。
  “是旗幟,更是一面鏡子”
  老支書文朝榮從醫院做完手術回到家,已是2013年8月。3個月的住院時間和術後治療,他感覺身體大不如前。但他照例每天拿著鐮刀巡山。到後來,他需要依靠拐杖才能走近山林了。
  2014年2月11日,73歲的文朝榮不幸病故。村民朱學友說,“老支書上山那天,從寨門到墓地全是送葬的人,鄰村的人也來了百十個,都爭著要為他壘一把土。”文朝榮生前選中了一塊可以眺望山林的地方作墓地,他說“死後還要看著海雀這片林。”
  老支書走了,他“貼近群眾,愛護群眾,是海雀村的一面旗幟,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”現任海雀村村支書詹以香說。
  “老支書為海雀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”赫章縣委書記黃光江說,赫章生態脆弱,貧困面較大,“只有像文朝榮一樣,真正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,才能擺脫貧困。”
  “遠學焦裕祿,近學文朝榮”,貴州省號召全省黨員幹部以文朝榮為“鏡子”,扎實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。
  據新華社貴陽6月9日電  (原標題:文朝榮:心裡裝的都是群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06armpv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